点击图标可收听喜马拉雅主播【如梦2017】朗读音频最近印度北部的滚滚热浪虽然把人烤得焦头烂额,政治上却是春风得意左右逢源,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简直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国际政治方面,印度在俄乌战争发生后拒不制裁俄罗斯,随后美国威胁要制裁印度,印度反怼了回来,逼得美国不得不让步表示“谅解”——硬刚美国之后依然能够全身而退,这无疑释放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瞬间让印度变成了李莲英一般的“大红人”,狐假虎威敢在国际社会上横着走。于是紧接着英国首相访印,印度总理莫迪对欧洲各国进行了轮番访问,印英、印法、印德的双边关系持续升温,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力挺俄罗斯同时能和欧美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与此同时在印度“基本盘”南亚地区,宿敌巴基斯坦发生了政变,内部局势动荡;尼泊尔上台了亲美亲印的新总理,签署了美国的“千年挑战计划”基建协议,印度也趁机加强了与尼泊尔的项目合作;斯里兰卡发生经济危机面临破产,印度立马“雪中送炭”加以拉拢,巩固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国内经济方面,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创下新高;GST消费税收总额创下新高;塔塔集团下捷豹路虎的预定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国内投资额也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生产国,苹果工厂投产了最新型号的苹果手机,这标志着印度手机产业链的日趋成熟;莫迪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植制造业,印度的第一个半导体制造晶圆厂项目也终于敲定……印度制造大有起飞之势。至于印度的疫情更是早就结束了,政府取消了一切相关限制,生活生产消费旅行都完全恢复到了疫情之前。唯一持续走低的唯有中印关系,莫迪政府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借口冻结小米公司7.5亿美元的资金,前段时间暂停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这个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政治上的姿态)——这些大家都能通过新闻看到。而我印度圈子里的一些朋友,更是能够直接感受到来自印度政府“铁拳”的暴击——诸如在印度的中资企业被突击查税,高管手机电脑被带走检查;中国公民遭遇印方官员有针对性的敲诈;与印度人通婚的中国人遭到驱逐(除我之外还另有其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中国目前正处于一场“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对整个国际社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震荡——仓皇出逃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国外人民猛然发现,中国一旦对他们断供,就再也享受不到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了,生活成本会一下子增高许多。人们的信心在动摇,对未来不再那么确定,急迫地寻找备选方案——越南和新加坡的体量太小,有潜力成为下一个中国的只有印度,在各国“急病乱投医”追捧下,印度隐隐有成为拯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救世主”的势头。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印度的国际影响力在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得到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突发性的下降——中国的“至暗时刻”,成就了印度的“高光时刻”。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和观点为转移的,目前在中国发生着的事情,无论你支持还是反对,对印度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甚至有可能成为印度的国运转折点。我一直认为,就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中印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原因很简单——在可控核聚变、强人工智能等逆天技术取得突破之前,地球的资源和市场恐怕不足以支撑起第二个14亿人口大国的崛起,这样的生态位只有一个。出海在外的中国人都知道,在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印度企业是中国企业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这两年由于中国在疫情期间出入境政策的收紧,原先海外许多属于中国的市场,都被印度商人趁虚而入占领。无论是中国和美国,还是中国和印度,“双赢”只存在于特定发展阶段,中国不愿意一直制造玩具和运动鞋,印度也不会愿意长期依赖从中国进口制成品。印度要提高14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大量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得以爆发。但世界不需要那么多工厂,造出来的东西再多又能卖给谁呢?因此印度的野心不仅是想要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还想要取而代之。从我个人来看,我并不认为印度有条件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也不看好印度的制造业前景。可我无法否认印度的巨大潜力,谁能保证在各种内外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印度不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来呢?毕竟中国的崛起也是许多人所没有想到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二十年前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几乎不会考虑国货;但现在只要有国产品牌,我就一定不会买进口……国产对进口的替代,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印度制造”会不会也有一天突然就替代了“中国制造”呢?我不得不说,从各种内外形势来看,目前印度发展制造业的条件,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我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的是,印度眼下的这一波“春风得意”,既是偶然,也不是偶然——而是来自于其投机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性格特点。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印度看到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民族性格上找到根源。很多中国人觉得印度是“谜之国度”,我初来乍到印度的时候,也总是碰到各种意料之外且难以解释的事情,被印度人的不靠谱搞得焦头烂额——特么他们咋老不按常理出牌呢?后来我发现,这是因为印度人身上充满了“投机主义”。在我还没去印度之前,就有尼泊尔人跟我描述过印度人的投机主义,他们说印度人信奉“Any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宁滥勿缺,爱占便宜,不肯吃亏;后来我自己碰到的印度人也跟我坦言,在印度“Everything is Business”——只要有钱赚,老娘都能卖。我在《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那篇文章里分析过印度民族性格的根源,印度人的奸诈狡猾、阳奉阴违都源自于种姓制度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很难理解印度人一些行为的逻辑,这是因为我们的荣辱观、道德观跟印度人截然不同。举例来说吧,印度人没有那么强烈的“知恩图报”,明明是你帮了他,他可能却会觉得是神借你的手帮了他,你只是“神的工具”,他对神的感恩要远大于对你的感恩,因此印度人在某些情况下所背负的道德压力要远比我们小。印度人要求的权利和自己愿意承担的义务往往是不对等的,简单说来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占便宜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天想着怎么用“一分钱”来换“三分货”——做人缺乏责任感和道德约束,这正是印度人不靠谱的根源。荣辱观的差异就导致有些我们会比较看重的东西,印度人并不当回事儿;反之亦然。中国人的观念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凡事讲究“出师有名”;但在印度人观念里,只要事情最后能成,那就是“正义”的,以绝对的“成败得失”论英雄,到手的真金白银对他们来说才最重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手段可以选择性忽视。不止有一个人告诉过我这样的情况,印度留学生、员工常常会死皮赖脸轮番表白身边的所有女生,完全没有表白失败尴尬丢人的心理负担,他们只管广撒网——表白一百个只要有一个成功就够了,“成功一个”的结果本身便能证明“表白一百个”这一行为的正当性。这其实也是“Any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的意识体现——到手的东西品质不重要,有永远比没有好。品质意识的低下必然伴随着风险意识的低下,比方说大家都知道印度人喜欢挂火车,一直有人问我这样难道不危险吗?按照《孟买:欲望丛林(Maximum City: Bombay Lost and Found)》作者的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孟买每年死于火车事故的至少有四千人,也就是说单单孟买平均每天就有十几个人死于火车事故。我坐过孟买没有车门的城铁火车,也探访过铁轨边上的贫民窟,完全可以想象到这样的铁路线上肯定经常出人命,但没想到出人命的频率能够这么高……回想起来死那么多人也确实有可能,最近几年听到过几次印度人在铁轨上聚集、睡觉导致群死群伤的新闻,估计平日里死一个两个根本没资格上新闻。要是“东方小孟买”上海的地铁里一年死四千个人,根本早就运营不下去了;然而对孟买人来讲却是习以为常,他们对每天通勤所承担的风险完全不敏感。
德里的一个贫民窟,很多人日常起居就在这样的铁轨边。我们那次去拍摄的时候,有个女孩子过于投入,没见到过来的火车,经验丰富且警觉的当地人一把把她从铁轨上拉下来,才没有被火车撞到
孟买城铁的画风。即便杂耍水平如印度人,也没法儿保证安全
除了火车事故之外,印度空军动不动就摔飞机也是一种风险意识低下的表现。在没出事儿之前,他们永远会心存侥幸心理,一句“No Problem”掩盖所有的Problem;出了事儿也就是挠挠头就糊弄过去了,没人会被追责,毫不吸取教训。印度人一来对风险的敏感度低,二来贪恋风险带来的收益,因此当风险变得更高、赌注变得更大时,投机主义就成了冒险主义。之所以印度人会产生这样的性格特点,根据我个人推断是由于传统种姓社会里的印度人民社会阶层从一生下来就被锁死。首先,他们不怕输,输起来没有成本,大不了摆烂——反正老子的命生下来就定了,堕落也堕落不到哪儿去,是好是坏都自有“神的安排”;其次,阶层迁越门槛过高,他们想要翻身,就必须靠非常规的手段,按部就班永无出头之日。综合以上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印度人的行为特点:- 风险意识淡泊,做事任性常常不考虑后果,侥幸心理强;
- 即便遭遇挫折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打击,不善于吸取教训,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整个社会氛围如此,必然对印度的民族性格产生塑造作用。比方说宝莱坞电影中的那些英雄角色,可以犯蠢,但绝不能犯怂——老百姓就吃这套!纵观印度独立后的好几位国家领导人,都能用“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这八个字来概括。印度人的奇葩脑回路,最早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可见一斑。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说白了就是摆烂——反正实力悬殊我打不过你,正面对抗没用,不如出奇制胜,另辟蹊径通过“躺平”来达成诉求。历史上真正促成印度独立的其实是甘地的宿敌钱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鲍斯领导的印度国民军使印度士兵不再忠于英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统治印度的基石;可是到现在好多人却傻傻以为印度真的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独立的,这就是西方舆论故意误导的效果了——试想一下,如果你自己是搞殖民的西方帝国主义,你愿意殖民地人民搞暴力反抗还是非暴力反抗?甘地刚好提供了一个样板来误导大家,让别人觉得“非暴力不合作”是可行的。南非的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早年就被甘地给忽悠瘸了,起初搞了个“不服从运动”来反对种族隔离;过了几年之后发现此路不通,不得不否定“非暴力”的作用,转而创立了“民族之矛”武装组织,成为了毛泽东和切·格瓦拉的信徒,在1955年曾经求助过中国。不过“民族之矛”还没来及开展大规模武装斗争,曼德拉就被抓进了监狱,因此反而保全了他后来的“英名”。所以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是,“非暴力不合作”其根源出自于一种投机主义心态——就算不成功也没啥损失,但万一成功不就赚大发了?这种投机心态在尼赫鲁身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体现在了中印边境的“前进政策”中。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控制的领土,而之所以会实行这一政策,是因为尼赫鲁当时预设了一个“前提”——中国绝不会反击,除了对印度的蚕食忍气吞声之外别无他策。按照尼赫鲁的如意算盘,只要像愚公移山那样一点一点侵占中国领土,假以时日一定能够达成自己的战略诉求——何况最糟的情况也不过是占不到便宜,又能坏到哪里去呢?(详见《一文搞懂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前进政策”最后导致的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了,印度对中国的反击毫无准备,被打得落花流水……尼赫鲁在中印边境的“大冒险”以失败告终,个人声望跌到谷底。确切地说,尼赫鲁那都不能叫“冒险”,只能叫做“冒进”——冒险通常都是有所准备的,冒进才会毫无准备。尼赫鲁的缺心眼儿遗传给了自己的亲女儿,英吉拉·甘地(Indira Gandhi)直接因此送了命。英吉拉·甘地以施政手段强硬著称,1984年她对国内分离势力锡克族进行了血腥镇压,屠杀了大量平民,亵渎了锡克教的圣地。当时她的安全顾问提议将她身边的锡克族保镖调走,但她就跟她父亲一样顽固,预设了一个前提——自己的保镖绝不会背叛她。她认为继续留用锡克族的保镖可以缓解当时十分紧张的宗教和种族矛盾,同时也能证明她镇压锡克族是“对事不对人”……结果,英吉拉·甘地死在了自己的两名锡克族保镖枪口下。(详见《南亚地缘政治和身份认同漫谈》)须知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收益,政治冒险有失败也自然有成功,英吉拉·甘地在肢解东西巴基斯坦一事上就相当成功。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期间,美国派遣了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戒备,并警告印度不要借机进攻巴基斯坦。在这种情形下,英吉拉·甘地立马放弃了印度政府一直强调的“不结盟”立场,找来苏联做靠山,签署了在军事上共同进退的《印苏友好合作条约》,随即出兵肢解了巴基斯坦,赢得了极大的政治资本和国际声望,即便是一开始反对的美国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详见《中印美俄巴五国“虐恋”风云录》)所以在印度搞政治就跟赌博似的——这把赌输了顿时声望大跌,下一把赌赢了又立马就能咸鱼翻身。现任印度总理莫迪更是堪称政治冒险的大行家,莫迪任期内的支持率变化,那简直就跟坐过山车似的,疫情期间曾经在一年内从66%跌倒24%,如今又回到了高位。
印媒制作的莫迪支持率与英吉拉·甘地支持率对比,莫迪的支持率变化就跟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这正是其政治冒险的结果
莫迪从小是一名坚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是印度教极右组织RSS(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骨干成员。2002年他担任首席部长的古吉拉特邦发生了一起至今都没有调查清楚实情的火车纵火案,引发了激烈的宗教冲突。他作为政府领导人,故意煽动印度教徒对穆斯林进行宗教仇杀,甚至在暗地里为暴力行为提供支持。然而除了受到西方国家旅行禁令的制裁外,莫迪并没有为自己的这一行为受到任何惩罚——当时同为RSS成员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为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革命理想,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替莫迪背下了黑锅,让莫迪得以全身而退。(详见《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然而瓦杰帕伊事后却对自己的做法表示了后悔,这意味莫迪当时的处境非常凶险,其命运完全悬于别人的一念——假如当初瓦杰帕伊选择不保莫迪的话,那如今印度的政治格局恐怕会完全不同;但莫迪的这场大冒险终究是赢了,这场让他双手沾满鲜血的宗教仇杀成为了他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当上总理之后,他冒险的步子越迈越大,有赚有赔有输有赢——废钞令输了,虽然没能按照预期打击黑钱,但似乎也没啥太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的电子支付;GST税改赢了,废除了之前各邦各自为政的繁琐税制,使印度的税务效率大大提高;加入RCEP协定的谈判输了,印度满以为这个协定离不开自己于是漫天要价,结果小伙伴们撇下印度不管自己签了协定;2019年连任大选赢了,借由对巴基斯坦显示强硬的态度,使得原来岌岌可危的支持率一下子暴涨了上来;农业法案改革输了,在跟抗议的农民对峙一年多之后,莫迪最终决定废除三项农业法案,但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除此之外,废除宪法370条重组克什米尔行政区域划分、颁布具有争议性的《2019年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等做法,也都极具政治冒险的意味。在俄乌战争发生后拒绝制裁俄罗斯,更是莫迪的一场政治豪赌。美国当时扔出话来要制裁印度,印度的反应相当硬气,摆出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样子——你倒是试试看啊!你敢制裁我们,印美之间以后就没得玩儿了!当时有那么一瞬间,中印关系似乎有破冰回暖的迹象——结果美国认怂,不敢冒险把印度推向中俄,赶忙发布声明表示“谅解”,印度成了庄闲通吃的大赢家。这一幕和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何其相似,都是因为美国认怂,从而让印度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望——美国的态度就像一个风向标,连美国都要让印度三分,不正说明了印度的牛逼吗?难道印度人比我们更加深谙“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个道理?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中印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印度手里。中国方面的态度一直都很明确:我们并不想与印度为敌,只要印度一句话,中印的边境纠纷随时都可以化解(当然印度没有哪个领导人敢说这句话)。中巴关系确实会是个障碍,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印巴关系的主动权归根结底也掌握在印度手中——假如中印关系能够变好的话,甚至印巴关系都有可能连带受益。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最不希望中印关系变好,那只可能是美国——在当前迫切需要遏制中国的形势下就更是如此了。因此,“中印关系”很早就被印度拿来作为政治冒险的筹码了。我前面说过,印度人的性格特点是永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专门利己,绝不利人。只要能够有足够大的利益,他们可以践踏一切道义——“道义”算什么?利益本身就是最好的“道义”!在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反华”成了一门相当有利可图的生意。作为信奉“Everything is Business”的印度人,莫迪一直以来都在计算——跟中国合作能得到什么?跟中国反目又能得到什么?合作的话应该合作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利益最大化?反目的话又应该反目到什么样的程度对自己最有好处?2019年中印关系明明还热火朝天,没想到2020年突然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因为当时全世界都认为疫情会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莫迪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落井下石取而代之的好机会,当即判定反目的利益大于合作,义无反顾地开启了破坏中印关系的政治冒险。估计印度自己也没想到,2020年没干成的事,倒是在2022年出现了转机。关于印度这两年破坏中印关系的各种政治冒险行为,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许多次,这里就不赘述了。许多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印关系未来的走向会如何?在我们官方的说辞里,一直都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印友好才能最大程度上互赢互利”,“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在中国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并且几乎适用于中国和所有国家的关系——然而我们这样想,不代表别人也这样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就成了正儿八经搞国家资本主义的生意人,我们的诉求是把中国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生意人讲的是和气生财,需要和平的大环境;但假如对方并不是生意人,那么生意人的逻辑就跟他们说不通了——对于投机者而言,危机等于契机,混水才好摸鱼,天下大乱才便于攫取利益。美国就是很典型的投机者,在二战的废墟中重建了全球秩序,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但霸主的主要工作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干掉所有的挑战者,而绝不是维护和平,因此需要不断在世界各地介入乃至制造地缘政治冲突,让其他国家和地区消耗在内斗中,避免任何国家过于强大。这是进行全球博弈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一贯的制衡术思维,他们所谓的“共赢”是“我吃肉你喝汤”。美国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狮子有能力自己捕猎,但更乐于以自己的霸主地位去抢夺其他动物捕猎到的现成食物。印度则是另一种投机,他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利用大国集团之间的冲突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打着“不结盟运动”的旗号在美苏之间待价而沽,从两边分别攫取利益。中国和印度拉开差距的起点,正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那一年——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印度的“可利用价值”缩水。冷战后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造就了中国的崛起,同时也造成了印度的落寞。最近这几年中国的崛起再次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逻辑——为了赚更多的钱,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参与到了全球战略博弈中;我们一直抱怨跟垄断高科技高利润行业的发达国家做生意是“人家吃肉,中国喝汤”,但当我们跟印度这种第三世界国家做生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中国吃肉,印度喝汤”——既然我们不愿意喝发达国家的汤,印度凭什么愿意喝中国的汤呢?对美国来说,新的挑战者出现了,这种时候资深“墙头草”印度就体现出了其“可利用价值”。美国向印度许诺——我们联手把中国干掉,今后中国的生意都归你!美印日澳组成的QUAD“四方安全会谈”中,日本和澳大利亚更像是凑数打酱油,美印才是核心。所以这两年的情况说白了就是黑社会老大找小弟,两个投机犯勾结在一起,想要破坏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的全球商业秩序——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生态位越来越大,向上动了美国的奶酪,向下影响了印度的发展空间。美国和印度具有天然的盟友关系:两者在名义上都是民主国家,都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地缘政治上不存在竞争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两者的供给和需求相当契合——美国需要有人出力,印度需要有人出钱——而这一盟友关系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印俄关系。但恐怕只有美国觉得印度的“三心二意”是“绊脚石”,印度作为资深“渣女”,深知如何故作清高将“舔狗”玩弄于股掌之中,脚踏几条船正是确保自己主动权的秘诀。“渣女”第一法则就是——绝不能让任何一个“舔狗”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只有让“舔狗”们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吊足他们的胃口,才能掏空“舔狗”的钱包。所以呢,真的跟中国彻底决裂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打“印俄关系”牌固然能逼得美国纡尊降贵,“印中关系”又何尝不是呢?“印中关系”就跟“印俄关系”一样,是印度能够用来勒索美国的一张牌——美国若是诚意不足疏远自己,那就让印中关系升升温,敲打一下美国;美国要是表现良好,那就让印中关系降降温,鼓励一下美国——有人或许会觉得,美国不可能这样被印度当猴耍;可事实情况却是,曾经的美苏都被印度耍了很多年,最近印度在俄乌战争中的言行说白了也是在耍美国。无论是政治冒险还是政治投机,我们可能都玩不过印度——因为咱们没有那种“渣女”体质,印度的三观脑回路跟我们不一样,人家不但没有道德负担还引以为傲。论不要脸,除了“宇宙强国”冈比亚,印度在地球上还真挺难找到对手的。对印度来说,现在就好像冷战时期美苏博弈的重现——接下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印度都会斡旋于中美博弈之间,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正因如此,中印关系才会呈现出“政冷经热”的现象——政治上的冷淡是为了利益,经济上的热络也是为了利益。全球产业链是一个互相嵌合的整体,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重塑,在那之前就算想要降低对华依赖、替代对华产业,也只能一步步来。曾有朋友问我:印度有多大的机会抢走中国的产业链呢?朋友又问:那么如果中国犯错误,印度又有多大的机会呢?我认为机会还是很有限,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治冒险主义或许能让印度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攫取最大化的利益,但也导致了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印度最近这段时间风头正旺,各大预测机构都非常看好印度,认为印度会是未来十年里全球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大有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之势。就我个人认为,目前确实是印度发展的极佳契机,但就算排除中国的因素,印度的前景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第一,美国和印度之所以会联手都是出于投机主义考虑,归根结底是在互相利用。投机者的特点是唯利是图,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美国找印度联手的目的是遏制中国,最不希望的就是“送走豺狼,迎来虎豹”——这种养虎贻患的蠢事儿美国干过好多次,一手栽培起了塔利班、ISIS这样难缠的对手。“强大的印度”恐怕比“强大的中国”更让人头疼——毕竟印度是一头亲俄且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白眼狼。站在印度的角度,由于殖民历史的心理创伤,印度对外资格外警惕,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印度也受到了颇多的限制。对印度人来讲,谁赚走了印度的钱,谁就是印度的敌人,谁就是新“殖民主义者”——现在发生在印度中资企业的那些破事儿,将来未必就不会发生在美资企业——毕竟美国跟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印美双方各怀鬼胎并无真爱,不大可能建立起政治互信,更不要说达成亲密无间的合作了。第二,全球的发展阶段已经不同以往,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享有了三十年黄金发展周期,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轮大周期已经结束,否则的话美国也犯不着要发动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下一轮周期能否由印度开启呢?这得看全球经济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面——光是增长点不够,得要“面”——互联网数字科技和再生能源等被普遍看好的领域,印度虽然有所起色,但依然远远落后于中国。庞大却低质量的人口在构成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同时也是印度政府的巨大负担,印度缺乏自己独有的、核心的、可持续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长期冒险和投机的思维方式,使得印度并不习惯考虑得太长远。第三,莫迪的政治冒险已经严重撕裂了印度内部。为了营造危机感,以便以国家安全为名加强自己的独裁专制,他对外树敌中国,对内树敌穆斯林。对穆斯林的强硬态度,既代表了印人党的意识形态,也能够团结多数的印度教徒,然而其副作用显而易见,相当于给自己埋了个雷——日益加剧的宗教矛盾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试图用印地语统一印度的做法也很可能加剧印度内部的民族矛盾。制造危机感有利于搞投机和冒险,但政策的朝令夕改、营商环境的不稳定性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内部的撕裂和莫迪日益增长的独断专裁,将成为接下来印度主要的不确定因素。第四,如果说莫迪的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印度社会进行必要的改革,那么倒也不失为一个机会。然而由于印度民主制度的限制,无法克服社会转型所必然要面对的集体阵痛,使得莫迪政府所能做的改革非常有限,对于发展大工业和制造业至关重要的农业改革、劳务改革、征地改革都难以实施。农业改革会导致一批农民的生活无以为继,但也能够逼迫他们走进城市另寻出路,成为从事建设和制造的工人群体。以中国为例,假如当年没有那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就不会有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他们是共和国最需要感谢的人。劳务改革能够打破企业的桎梏,使得公司用人更为灵活,员工的福利也更有保障。印度实施的劳务法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保护被雇佣群体的利益,实际上却由于其不合理性导致了全印度都是临时工。征地改革更是国家大基建的前提和基础,假如无法对印度进行基建改造,那么制造业的效率必然无从谈起。(详见《为什么印度发展制造业那么难》)第五,制度之所以难以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因为印度人民在观念上并未准备好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由于轻视体力劳动、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印度长期以来重服务业轻制造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低;印度教所崇尚的原始朴素自然经济观念,也会让许多人自觉抵触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工业化——爱护环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无疑会阻碍资本的原始积累。由于莫迪大力宣扬印度教民族主义,国民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原教旨主义”化,造成了印度部分地区反世俗化的倒退——比如更大范围的禁酒、禁止杀牛。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现代化世俗观念的国家,要如何发展现代化工业和制造业。第六,欲速则不达。有个做设备出口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儿,他说他们有次卖一台设备给印度公司,按照正常的流程,他们得要派一个技术员去印度工厂进行安装调试,在那边呆半年时间,指导印度工人设备操作技巧,然后印度那边才能独立操作。印度公司为了省钱,不要中国派人过去,而是派了个印度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设备操作。印度人自以为学成,可回国后自己调试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始终无法达标,最后还是不得不请中国技术人员过去。制造业的发展有赖于传承和积累,中国建国初期从无到有的工业化,无法否认苏联专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近几十年制造业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台湾省、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指导让我们事半功倍;除了吸取了优秀制造工艺外,中国还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全球独一无二的供应链体系。印度的制造业刚摸了点皮毛,还没过河就急着拆桥,要把师父撵走自立门户,其制造业发展势必要多走许多弯路。很多印度人都相信——印度的春天已经到来,未来是属于印度的。可是一个国家假如都从未从“过去”走出来,又如何能够走向“未来”呢?我得承认莫迪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但作为一个实践着独身禁欲主义的虔诚印度教徒,他的理想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前现代的原教旨主义色彩;在另一个现实层面上,莫迪也不得不屈服于安巴尼(Mukesh Ambani)、阿达尼(Gautam Adani)等寡头垄断的印度大财阀,印度疫情最困难的两年里,这些财阀的资产却增长得最为迅速,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接下来印度经济增长的成果究竟会让谁受益还很难说。就好像赌博会上瘾一样,一个靠投机和冒险起家的国家,想要再脚踏实地做事也会很难。莫迪已经深谙操纵选民的套路,假如只需要喊几句强硬的口号就能使支持率大幅上升,政客又如何会用心改善民生?用宗教意识形态去说服老百姓接受糟糕的现状,永远比去做实事改善现状更容易。所以就算没有了中国,印度也很难成长成为第二个中国。有一种理论叫做“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认为美国是独特的、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其实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古代文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国际社会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国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身处群狼环伺的国际环境中,投机者和冒险家们纷纷磨刀霍霍“趁你病要你命”。作为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在遭遇中国特色的“危机”时,也没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唯有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好了,其他话就不多说了,也不能多说,只希望这次决策者能有足够的智慧带着我们过河。